Use APKPure App
Get 拾▼艋舺 old version APK for Android
艋舺街區充分展現老街復古樣貌,充滿豐厚傳統的人文氣息,結合現代的新元素,使台北城能以更獨特的新姿態展現獨特魅力。以漫步的方式遊走各個角落,感受萬華的風華歲月。
◎各景點內容:
剝皮寮歷史街區
剝皮寮街區為清代艋舺與其它街庄聯絡的主道
在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於1896年配合老松國小的成立,街區成為學校的保留預定地,實施禁建,因而保留清廷街型和日據時代的牌樓厝.
歷史街區於2009年全面修復完工,以保留原貌的原則進行工程,加上現代科技的工法,在安全上的考量,增強建築結構耐震度等
剝皮寮為傳統與創新、歷史與創意相互交織揉合的場域
透過藝文展演、教育活動甚至影視協拍的方式,積極的推動藝術文化教育以及文化資產,成功活化了街區,表現地方文化
艋舺街區充分展現老街復古樣貌,充滿豐厚傳統的人文氣息,結合現代的新元素,使台北城能以更獨特的新姿態展現獨特魅力
也因電影「艋舺」的拍攝,讓艋舺推向國際,讓台灣人對自己本土有更深的認知,也讓外國人了解台灣早期文化的特色
龍山寺
美麗的龍山寺,譜寫生活與信仰的神聖殿堂
總面積一千八百餘坪,坐北朝南,面呈回字型,為古典三進四合院之宮殿式建築,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所構成。
前殿為十一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屋頂採歇山單簷式。
三川殿前有一對全台僅見的銅鑄蟠龍柱,正面堵牆則由花崗岩與青斗石所構成,牆上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以及封神榜。
銅鑄龍柱
全台唯一的銅柱龍柱
為1920年廈門剪花匠師洪坤福塑胚,
台北鐵工廠李祿星鑄造而成。
龍身線條分明, 柱身雕以封神榜人物, 顯見當年匠師手藝之精巧。
廟埕鋪面
由泉州花崗岩所構成,石材取自漢人移民渡海來台時,壓穩船艙用的壓艙石。
龍山寺供奉觀世音菩薩
俗稱「觀音媽」、「觀音佛祖」
中殿藻井
象徵佛教人生輪迴之意, 螺旋藻井由八個龍頭栱支撐。
中殿藻井不費一釘一鐵,全由斗拱相嵌築構而成。
屋簷剪黏
龍山寺為二級古蹟 。
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物造型, 飾以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台灣剪黏藝術之精華。
採用玻璃剪切,由匠師張添發製作,在陽光下晶瑩閃爍,題材豐富而多樣。
學海書院
創建於清道光17年,為三級古蹟,是台北市僅存的書院古蹟,也是台北市最早的學校
西元1837年由淡水同知婁雲發起興建,原名文甲書院(文甲為艋舺古名),經閩浙總督劉韻珂巡台改名為學海
空間布置以講堂為中心向外延伸,書院左右對稱,配置講堂、朱子祠、學舍等
日據時代,高姓族人加以承購,書院變成宗祠,因此學海書院也是高姓大宗祠
艋舺螺獅粉-酸辣香鮮爽的好味道
位於萬華火車站前,為饕客讚不絕口的廣西美食
螺獅粉是廣西柳州市著名的小吃,以酸、辣、鮮、爽的口味位居柳州風味小吃之首,以柳州特有的軟滑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筍、酸菜、酸豆角、木耳、花生、豆皮、鮮嫩蔬菜等配料,放入八角、肉桂、丁香等十多種中藥材熬煮而成的高湯
料理過程費工且多料,一碗的價格偏貴
桂林米粉的口感,軟卻彈牙, 配料豐富, 是來到艋舺值得嚐嚐的好味道喔
Starbucks-萬華林宅
咖啡香氣氤氳於風華老宅
2000年7月,萬華林宅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2016年4月,隨著星巴克的開幕,以謙卑學習的精神,重新展現老宅風華
深深地被外觀為紅磚大房的建築吸引
外牆上巴洛克式的雕花裝飾,代表著豐收以及財富富貴
不同樓層的陽台欄杆,分別採用「柳葉」、「菱形」、「直條」不同樣式的鏤空
不規則的地坪規劃與具中西特色的建築外觀
門框、窗霝與陽台
每個細節會令人回想起舊時光台北萬華的繁華與昌盛
華江整宅
華江整宅又名華江國宅,
居民多為台糖退休員工及家眷,特殊的建築形式以及不斷分割的出租空間使此地自成一格。
華江整宅除擁有社區共用水塔、公園、汙水處理場、衛生下水道、派出所、幼稚園、
加油站等設施,1樓挑高的天花板搭配2樓騎樓設計在當時相當新穎,3樓則有空中花園。
因為緊鄰當時台北第一碼頭,全盛期進駐478戶店舖住宅,地下商場還有180個攤位,
在當時曾是生活機能完善的社區。
由於年久失修,外觀上已有些髒亂破舊,但充滿生活感的閒適氛圍依然耐人尋味。
新富町文化市場
位於萬華地區的市定古蹟「新富市場」於1935年落成,
與「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同年發生;是當時第一座、也是現存日治時期公有市場中,同時表現新式衛生政策與現代建築式樣的僅存案例。
馬蹄形的外觀、中央自然採光的天井以及現代主義的風格,皆為同時期市場的前衛表現;
除市場本體外,基地亦保有日治時期的管理員辦公室與日式宿舍
原名「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為現存日治時期公有市場中,
同時表現1930年代新式衛生政策與現代建築式樣的僅存案例。
西門紅樓
是台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亦是今天全島所保存最古老完整的三級古蹟市場建築物。
由當時任職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擅長西洋建築風格的日籍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
年輕大膽的創意以「八卦造型」取其八方雲集之意作為市場入口、
「十字架造型」作為市場主體的特色,不僅空前絕後,更是東、西建築史上的首例。
華西街
華西街觀光夜市從民國四十年至今歷時五十二年,
與石雕宮貌建築而聞名的龍山寺並列為萬華區兩大觀光景點。
華西街觀光夜市位發祥地萬華區的青山里內,青山里的舊名為「蕃薯市」,也就是俗稱的「舊街」,自清朝起這裡便是貨物出入的吞吐地。
民國六十三年,台北市政府實施萬大計劃,成立第一個攤販管理專案與整建規劃的夜市。
到民國七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正式立名華西街觀光夜市。
距離淡水河碼頭不遠處的凹仔(今華西街北段),成為船夫與碼頭工人的落腳處。於是娼寮、妓樓、酒樓便一間間次第開張起來。
自古便是萬華地區商賈交會之地,南來北往的人潮帶動古早小吃業者的順勢發展與聚集。華西街巷弄彎曲,狀似人腹的凹狀,舊名為「凹月斗仔」。
萬華糖廍文化園區
隱身萬華大理街巷弄的糖廍文化園區,留存三棟古早的製糖古蹟。
在舊稱下崁庄的萬華大理街一帶,清代楊埤在此設置糖廍,
以牛隻拖動石造磨礅壓榨甘蔗,煮汁為糖。
1909年日人木下新三郎等集資在此興建新式製糖工廠,名為「臺北製糖株式會社」,
1910年取得臺灣總督府許可設立開工生產,形成龐大的製糖產業。
1915年稱「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兼併成為「臺北工場」,又稱「臺北糖廠」,
在多雨的北台灣,甘蔗需要大量日照,因此糖廠多半集中於中南部,
因此這裡也成為桃園以北唯一的糖廠。
1945年台灣光復,轉由台糖公司接手,其後改以貯糖為主,已不再生產製糖。
爾後隨著時代變遷,規模龐大的糖廠經過多次拆除改建,目前僅存A.B.C三座舊式倉庫。
原為日治時期製糖所辦公室的A倉,由紅磚疊砌的倉庫本體、拱門、梯形柱是一大特色,
C倉貯糖倉庫的M形屋頂(由側面可觀之),也是珍貴的舊建築體特色。
1997年底,大理街社區居民抗爭反對此地改建療養院及爭取鄰里公園,
之後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協助無償取得糖廠周邊公園土地及爭取經費修繕建築體,
2003年9月23日,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為市定106號古蹟。
製作人員
組長:侯彥宇
組員:黃敏,王雅溱,楊詠雯,袁珮憶,呂家辰
Last updated on Jul 15, 2017
Minor bug fixes and improvements. Install or update to the newest version to check it out!
Przesłane przez
Selvaa Amrethrisha
Wymaga Androida
Android 4.0.3+
Raport
拾▼艋舺
3.4 by Jung-Hua Lo
Jul 15, 2017